股民最關心的就是自己的投資回報。其實上市公司的業績好了,投資者的回報也就相對高了。一般來說如果上市公司經營不善,投資的回報就會少,甚至會造成虧損,沒有任何回報。在分析其行情的時候可以借助贏家江恩軟件進行分析,也可以在基本面的走勢分析。
說到上市公司的發展潛力,經營狀況。營業收入、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這些是常常被用來分析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的,而一些投資價值報告當中也經常運用這幾種指標的增長率來說明公司對股東的回報。
而事實上,營業收入是一家企業在一年中取得的收入之總和,它是一家企業的經營規模。對于一家生產型的公司,營業收入是銷售額;而對于一家服務性企業,它是所提供勞務的總收入。如果將股民比作一家企業,營業收入就是一年中股民賣出股票的總成交額。所以,營業收入表示的是一種銷售規模,銷售的越多,營業收入就越大,那么對于一家貿易公司來說,資金周轉得越快,營業收入也就越大。
由于營業收入是一家企業的全部收入,它是沒有扣除經營支出等成本,所以它不能算是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所以經營收入的增長與否,是不能直接體現對股民的回報。對于同一家企業來說,就比如說同一家企業,今年收入3000萬,花銷1500萬,往年收入2000萬成本200萬,即便它今年的營業收入比往年增加了一倍多,但是它的成本上升更快,企業的利潤就會比往年要低甚至就是發生虧損。所以,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的增加與它對股民的回報沒有直接的關系。
凈利潤是一家公司在一年的經營成果,它是股息紅利的最高限額。凈利潤高,股民能分得的紅利就高,所以凈利潤的增減就影響股東的投資回報。但在將凈利潤用來考證上市公司對股民的回報時,應該注意股民的投入是否增加了,如果股民的投入增加了,凈利潤的增長就是理所當然的。
在我國滬深股市,由于上市公司頻繁配股,且配股比例高達30%,企業的經營資本一年比一年雄厚,相應地上市公司凈利潤的增幅每年也應在30%以上,上市公司經營的擴張主要是股民投入增加的緣故,而非上市公司的經營能力增強了。
衡量上市公司回報能力的最好指標是凈資產收益率,它是每個單位凈資產的獲利能力,因為它是一個效益指標,就很容易用它與其他領域的投資收益作比較。如我國滬深股市上市公司1993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16%,1994年為13%,1995年約為11%,當股民購買股票的價格與上市公司的每股凈資產值相當時,股民的收益回報(不包括價差)就等于凈資產收益率。
在分析上市公司的時候,如果它的利潤增加了,但是它的凈資產收益率卻沒有提高,這就說明這個上市公司由于增加了投入而導致的利潤上升,而如果在它的利潤增加的同時,它的凈資產收益率也有所提高,這就說明該公司的經營狀況上升了,這也就是對投資者回報的真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