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幾何學即技術分析上,我們十分強調金融走勢的對稱作用,這種市場的特質,我們稱之為市場對稱性。
市場對稱性是指在價位及時間循環上,若出現某一個幅度的波動,則在其后的市場發展中,該價位或時間的幅度會在對稱的地方重復出現。
上述概念,在多種技術分析理論中都曾斷續提及,包括艾略特的波浪理論、江恩理論與衛奕達的亞當理論。其中衛奕達在這方面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不過,亞當理論所述及的市場對稱性,只作為買賣技巧在方法論上得以應用,未曾將之看為一種市場的結構本質。
以下引用美元兌馬克的例子以解釋市場對稱性的現象。
美元兌馬克于1991年7月5日見1.8430高點,之后開始一個中期的跌浪,其第一組跌浪由1.8430下跌至1.6990,下跌共1440點,之后大幅反彈,回調高位。(下圖)
當上述跌浪于1992年9月2日1.3860馬克見底后,美元大幅反彈,最高見1.5305馬克,反彈共1455點,之后大幅回落,回調低位。
上面兩組市場作用,無論在幅度及技術分析的形態上,皆如出一轍都發生在一個趨勢的起始點。
市場的對稱性經常在不知不覺之中發出,以美元兌馬克由1994年2月開始的走勢為例,這現象亦再次出現(下圖)。
美元兌馬克由1994年2月8日1.7686開始一個下跌的趨勢,這個跌浪的第一組浪由1.7686下跌至1.6588馬克,下跌共1098點,而這個下跌趨勢的終點則運行了1098點的2.618倍,于1.4845馬克見底。
由1994年10月25日1.4845馬克開始,美元出現大幅反彈,于1994年12月9日見1.5835馬克,反彈共990點,其反彈幅度與前者1098點相差只有108點,之后出現大幅下跌。
此外,從時間的角度考慮,其對稱性亦同時出現。由1994年2月8日1.7686馬克至3月25日1.6588馬克,共運行33個交易日,而1994年10月25日1.4845馬克至12月9日1.5835馬克之間,亦同時運行了33個交易日。
由上面可見,在1994年的市場走勢中,市場的對稱作用發生在下跌的趨勢的起點與跌勢完結的時間,十分巧妙。